处暑已过,早晚有点秋凉意味。科风飘拂,人们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口、鼻、皮
肤等部位发生干燥感。有的人还会出现口干舌燥,鼻烘咽痒,皮肤干瘪,毛发不荣,小便
短少,大便干结,干咳无痰或少痰,甚至发生咳血、鼻血等症状,中医称为“秋燥”症。
中医学的经典著作《内经》中说:“燥胜则干”这就是说秋季燥邪侵犯人体多损伤阴
津,使人体出现一系列阴津不足、干燥失荣的表现,因此,治疗“秋燥”症必须采用滋阴
润燥的方剂。
科季的燥邪随着气候有温凉的不同,临床上常把秋燥分为温燥症与凉燥症二种。
温燥症状,属于初秋感受燥邪,往往带有夏署的余热,症见发热,微恶风寒,头痛,
干咳小痰或痰粘难咯、咽干口燥,小便短赤,大便干结。服用“桑杏汤”效果较为理想:
桑叶、杏仁各10克,沙参、梨皮各15克,淡豆鼓、栀子、川贝、甘草各5克,清水煎
服,每日一帖。
凉燥症状,多为天气到了晚秋感受燥邪,往往带有近冬的寒气,症见恶寒,微有发热
,鼻塞流涕,咽痒咳嗽,痰白而稀,头微痛,无汗。治疗可与“加味杏苏散”:杏仁、云
苓、前胡各10克,桔梗6克,苏叶、枳壳、法夏、甘草各5克,陈皮3克,生姜3片,
大枣3枚。清水煎服,每日一帖。
至于秋季燥症的预防,可用胡萝卜60克,荸荠、茅根各3克煎水作饮料,或单纯煲
红萝卜汤,或以雪梨炖冰糖作润肺清燥之用。同时,还可用目前市场上出售的“剑波凉茶
王”以冲服之,因其具有生津除烦,明目清水、醒脑安神,畅通大便等功效,故民间乐于
应用。以上几种方法,效高物廉,容易做到,何妨一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