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海淀区“生态圆桌”巧破噪声治理难题

  

  (来源:中国环境网)

  转自:中国环境网

  2025年7月底,一则饱受噪声困扰的居民投诉件,摆在了北京市海淀区生态环境局的案头——我是燕语清园小区居民,小区1号楼和2号楼连接处,开发商天润置地集团有限公司放置了35台空调外机,白天还好,晚上夜深人静时,持续的低频嗡嗡声直往脑仁儿里钻,让人心烦意乱!

  为科学界定噪声是否违规,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委托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,按《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》对昼夜噪声进行监测。结果显示,各项指标均未超标,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》要求。

  “从法律层面,企业无违规;但从生活层面,居民的困扰真实存在。”海淀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唐永宁说:“所以我们决定向前多走一步。”为此,执法部门要求天润置地加强外机维护保养,先通过清洁、加固等方式降噪。

  8月中旬,连续两场特别的“生态圆桌”协调会气氛热烈。社区居民、物业经理、企业代表,还有充当“主持人”的执法人员围坐一桌,不再是“你诉苦、我解释”的对抗,而是“咱们一起想办法”的协商。

  “迁移费不是小数目,公司有压力。”“新机位选址哪里,不能解决了老问题又制造新矛盾!”难题被一个个摊在桌面上。关键时刻,唐永宁带着大家换位思考:“咱们既要体谅居民夜里睡不着的难处,也要帮企业找到能走得通的办法!”

  共识,在一次次坦诚沟通中达成。最终方案一锤定音:影响最大的6台外机由开发商出资立即迁移;其余29台的迁移费用通过街道专项筹资解决。

  8月酷暑,迁移工程启动。温情的一幕出现了:当看到政府部门动真格为大家解决问题时,居民和临街商户们坐不住了。施工需要用电,一位超市老板直接拉出插线板:“用我这儿的电,方便!”需要搭把手时,总有邻居上前帮忙。

  9月初,当最后一台外机在新位置安静运转,熟悉的“嗡嗡”声终于消失了。“现在晚上能睡个好觉了!”居民李女士的喜悦溢于言表。

  更温暖的反馈在一个月后到来。海淀区生态环境局收到居民通过12345热线发来的“表扬件”。居民们说:“你们没因为‘达标’就把我们挡回去,而是一次次为我们奔走。这种‘既讲法又讲情’的作风,我们记在心里!”

  从“达标扰民”的治理盲区,到“生态圆桌”下的多方共赢,燕语清园的故事,在真情沟通和向前一步的执法理念中找到了“人情”和“法理”间的平衡点。唐永宁表示,“生态圆桌”机制的核心在于架好“连心桥”,当好“贴心人”,在“办”字上下功夫。执法人员坚持不推不躲不畏,一方面面向居民做好法规解读和过程公开,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听得懂、行得通的整改思路,努力在“法理”与“人情”之间寻找平衡点,真正把“你们”和“我们”变为“咱们”,实现多方共赢。

站内搜索: